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
刘宝菊老师来自河南郑州,1988年从河南师范大学毕业,退休前是河南省实验中学的物理高级教师,拥有30多年的教学经验。她深知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为不做物理实验的物理课堂是没有灵魂的。然而,现实中的物理实验课往往因为设备限制和教室空间问题,导致后排学生无法清晰地看到实验细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宝菊老师开始利用AI辅助设计实验,拍摄视频,发布在抖音、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等平台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实验过程。
豆包AI在实验设计方面为刘宝菊老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通过AI的智能分析,刘宝菊老师能够更高效地梳理实验难点,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AI不仅能提供实验步骤的建议,还能模拟实验过程,帮助老师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AI工具的智能化特点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进度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观看实验视频,反复学习和实践,直到完全掌握。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性。
事实上,像刘宝菊这样的老年知识传播者并非个例。江苏退休教师唐守平、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姥姥……这群顶流“银发知播”早在2022年就集体登上了《感动中国》。 如今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AI工具正在让知识传播进入寻常百姓家。创建AI分身辅助教学的六旬老师王波、AI辅助设计实验的刘宝菊,都是这波AI风潮下的“银发知播2.0”。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未来的课堂可能会配备更多的AI教学助手,帮助老师进行课程设计、作业批改、学生评估等工作,减轻老师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AI技术将推动教学环境的智能化,如智能教室、虚拟实验室等。这些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
开幕式上,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会长张舒翼致辞,澳大利亚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林奇恩通过视频送上祝贺,新南威尔士州中医管理委员会主任蘭利医师亲临现场发表讲话。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科技领事秦凯宏代表总领馆致辞。会议还播放了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发展回顾视频,并由学会CEO韦国庆做了年度工作总结,回顾了学会的工作进展与成就。
本届论坛的学术活动内容丰富、议题广泛。来自美国的李永明博士介绍了《循证医学推动针灸临床实践》,王少白会长分享了《糖针——舒适化针灸》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中国世界中联疼痛康复专委会的乔晋琳会长讲解了《脊柱肌骨疼痛及整脊治疗策略》。此外,来自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及美国的专家团队还分享了10多篇学术论文,涵盖中医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韦国庆在总结报告中强调,2024年,CMASA继续为中医从业者提供重要支持,推动中医行业在澳大利亚的发展。学会积极参与澳大利亚政府的政策讨论,致力于中医融入澳大利亚医疗体系,并成功在政府与行业之间架起桥梁。今年,CMASA积极响应了六份来自澳大利亚卫生从业者管理局的咨询文件,提出中医行业面临的挑战,如医疗歧视、过度监管等问题,并提出相关改革建议。展望未来,CMASA将继续推动中医行业的发展与国际化,扩大中医在澳大利亚及全球的影响力。学会将致力于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及医疗保险公司的合作,推动中医药融入澳大利亚医疗体系,并为中医从业者提供更多支持与资源。
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创会会长郑建华、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总会荣誉会长顾雄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医已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在澳大利亚的推广和发展尤为重要且意义深远。中医在澳大利亚的发展是中澳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中医实践,更多的澳大利亚民众认识并了解了中国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传播,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也为中澳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完)
经全球提名和评委会评审,在“睿远科技大奖”中,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讲席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杰出教授季向东,获数学与物质科学奖;1988届内燃机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黄震,获工程与材料科技奖;1992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获信息与空间科技奖;1982届机械工程系本科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总设计师徐青,获海洋工程与海洋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Bio-X研究院名誉院长贺林,获生命与医学科技奖。
2022年,为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遴选并表彰全球范围内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领域贡献卓著的杰出交大人,上海交大校董陈光明携手母校发起设立上海交通大学“睿远科技大奖”。大奖每年评选1次,每次评选各领域获奖人原则上不超过1人。大奖秉持激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初心,是学校对在各自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交大人的最高褒奖。
在“睿远青年科技奖”中,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李听昕、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长聘教轨副教授刘晓雪,共同获得数学与物质科学奖;2006届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本科、2012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校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特聘教授谷国迎,获工程与材料科技奖;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研究员曾铮,2016届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校友、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王鸿东,获海洋工程与海洋科学奖;2015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校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员余山河,2013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校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珅,获生命与医学科技奖。
1988届内燃机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他提出发动机燃料设计及燃烧控制方法,为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提供全新途径;突破二甲醚、生物柴油、天然气发动机关键技术,应用于汽车和船海动力;创建可再生燃料前沿研究方向,为重载动力提供净零碳排放解决方案,对碳中和目标下车船动力能源变革作出重要贡献。
1992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揭示了网构软件系统高层结构之多阶段复杂性关联,提出全生命周期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大幅提高软件开发和演化效率及质量;率先开发出“黑盒式”互操作技术体系和平台,突破了信息孤岛数据获取和解析瓶颈,实现了开放网络环境下软件技术革新性跨越,为国家大数据战略重大工程任务提供了广泛应用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Bio-X研究院名誉院长。他致力于医学遗传学研究,率先破解“A1型短指(趾)症”这一遗传界百年之谜,发现“贺-赵缺陷症”,使世界上首次出现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遗传疾病,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精神神经疾病样本库,推动我国遗传咨询体系建设,为我国和世界遗传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