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全站官网登录入口
王俊义教授,1937年1月9日生于河南省封丘县,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并留校在哲学系任教。1972年进入新组建的清史研究小组。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清史研究所成立后,先后担任研究生班主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89-1991年任所长。1986年晋升副教授,1991年晋升教授。同年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先后任副总编辑、总编辑。1999年退休。
王俊义教授直接参与清史研究所的创建工作Kaiyun全站官网登录入口,亲身见证了清史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他协助学术带头人戴逸教授,思考清史研究所的长远发展,制订清史研究的整体规划。《简明清史》《清史编年》《清代人物传稿》等重要著述的撰写,《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天地会》《清代的矿业》等档案资料的编纂,都是在清史所建所初期,先后开展起来的,王俊义教授或直接参与研究,或协助组织策划,为清史研究所学术品牌的树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开辟研究阵地,他又协助所里组织《清史研究集》《清史研究丛书》《清史知识丛书》等,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合办《清史研究通讯》(后改为 《清史研究》)。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清史研究的开展。王俊义教授大力推进清史研究所的对外学术交流Kaiyun全站官网登录入口,众多海外知名清史学者先后来访或与清史研究所建立学术联系,海外研究生纷纷来所学习进修,清史研究所教师也赴海外访问、讲学、参加会议,学生也有出国深造者,极大地扩大了清史研究所在海外的学术影响。王俊义教授为清史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不遗余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离开清史研究所后Kaiyun全站官网登录入口,也一直关心清史研究所的发展,2018年清史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他将自己的藏书全部捐赠给清史研究所。
王俊义教授长期从事清代学术思想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清代学术与文化》(合著)、《清代学术文化史论》(合著)、《清代学术探研录》《俊义文存》等,主编或参与主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等。王俊义教授成果丰硕,对于清代学术思想特别是乾嘉学派的研究,有许多创见,对于改革开放初期重新起步的清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王俊义教授关心学术发展,积极扶持学术新人。他襟怀坦荡,正直敢言,勇于开展批评争论,为推进学术健康发展,用心良苦。
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表示:“滴水湖实验室的共建,将本着‘优势互补、共建基地、协同创新、推动转化’的原则,充分发挥东华大学在材料科学、化学、纺织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上海电机学院地处临港的区位优势和校企合作优势以及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优势,聚焦航空航天材料问题,共同打造一个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平台,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航天材料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国际协同创新基地。”
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积极构建高端装备、能源动力、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八大专业群,围绕上海大飞机制造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布局航空航天特色领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此次与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滴水湖实验室”,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Kaiyun全站官网登录入口,服务临港新片区大力发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能源动力等先进制造业,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
本次研讨会集结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等在内的18位两院院士以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航天三院、上海商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上海青浦航空产业协会等60余家高校、研究所、企业、产业协会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聚焦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发展和服务临港新片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交流和深入研讨。
会议指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有关部门密切沟通协作,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支持各地通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就业增收、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截至目前Kaiyun全站官网登录入口,各地共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涉及1721个县域,直接吸纳27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帮助当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会议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系统推进的发展格局,完善乡村非遗保护工作体系,推动非遗工坊提质增效,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创新和丰富工作手段,持续抓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