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注册平台入口
“盘龙城串联形成大河文明中双大河的结构,中华文明在广域空间下资源物产、文化生产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张昌平表示,盘龙城为长江流域带来青铜文明,使长江流域进入与黄河流域并轨的中华文明进程;此外,盘龙城还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作为夏王朝设立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其对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不同级别的行政管理网络。
当天,《盘龙城:1995—2019》正式发布。《盘龙城(1995—2019)》共分5卷,包括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景观与环境、玉石器研究、陶器研究、青铜器研究五个部分。在报告基础上,另立四卷,分别从景观与环境、陶器、玉石器、青铜器四个方面,对盘龙城遗址进行深入研究,对解读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考古学教授罗宾·肯宁汉(Robin Coningham)在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过合作,因此能参观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令人印象深刻。”罗宾对本届论坛特别设置了实地考察环节表示赞许,“‘眼见为实’是非常重要的。当你看到这些真实的遗迹时,你会觉得这非常了不起。”
同样来自文明古国——希腊的雅典大学教授埃弗里迪基(Evridiki Kefalid)兴致勃勃地向中新网展示了自己刚刚在馆内拍摄的藏品照片。“我在大学里教授的是陶器相关的课程。我想把这些陶器、罐子都拍照给我雅典大学的学生看。” 她介绍道,自己有15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我的中国学生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他们也在努力从希腊学到更多的东西。当他们回来就会感觉到,世界各地的人们其实有很多共通点。”
据悉,本届良渚论坛迎来了来自60多个国家(地区)的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多名中外嘉宾。交流过程中,嘉宾们多次谈及“共同点”和“彼此尊重”。可见,良渚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正如来自墨西哥的考古学家帕特里西娅所说,我们不仅要尊重文化差异,也要认识到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完)
在为期1个月的培训学习中,40名学员进行非遗保护的理论实践学习、分享交流经验技巧、参观非遗工坊、了解营销策略等。培训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结业作品展检验了学员们的培训成果,学员们将培训所学的概念设计转化成80件作品展出,其中部分作品由学员与宁夏大学从事非遗研究的研究生携手合作,通过思想碰撞将年轻人的社会需求和审美需求在非遗产品研发中体现出来。
“传承人群体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新兴力量,这次培训更像是一场学术研究+培训,我们不仅安排了学科老师做班主任,还招募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对接每位非遗传承人,为学员提供一对一帮助服务,利用校内资源提供课程和教学保障。”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生们把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整理为非遗工坊发展资料,从中寻找到宁夏发展较成熟的工坊模式和经验进行提炼。“后续我们会从专业角度出发,将科学研究与保护传承实践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