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二十年前,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二十年来,工程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工作机制、巩固党的理论阵地、团结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对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程推动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设立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持续举办130多期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创新举办覆盖全国思政课教师的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全面改善思政课建设条件保障,以实际行动为思政赋能,思政课教育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底气更足,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献编译。工程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等标志性著作,完成《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系列、专题选编本系列7批31种,推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摘编,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权威丰富的基础文本。
工程编写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理论》《社会学概论》《宪法学》《新闻学概论》等高校文科专业课重点教材。目前,110多种质量上乘的“马工程”重点文科教材在高校广泛使用,基本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专业的工程教材体系逐渐形成。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掌握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科学方法,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美丽健康产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11月27日至28日,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保健协会及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联合主办,以“创新·绿色·共享”为主题,探讨美丽健康产业的科技创新、前沿趋势、ESG和绿色赋能发展新路径,推动美丽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随后的主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化妆品监管及产业发展、化妆品原料行业机遇与挑战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王琪教授就《环境友好包装材料》发表主旨演讲,分享其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自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欧洲化妆品原料联合会、东盟化妆品协会等部门及机构的嘉宾也就各自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分享。
在当天上午的主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介绍新污染物治理框架与化妆品原料数据集项目进展。该项目旨在构建权威、专业、可靠的化妆品信息数据库,为化妆品原料安全评估和新污染物的“筛、评、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目前,项目已初步完成数据需求和数据源的梳理,正在开展子集和终点分类框架的工作,并已收集整理了多个预测模型。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数据集,助力化妆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欧可持续发展交流合作平台暨“中欧可持续发展联盟”成果也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发布,多家企业代表共同参与见证并加入中欧可持续发展联盟。在去年举行的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美丽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中欧可持续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成立以来,致力于搭建国内外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定期开展行业交流,积极倡导并推动绿色可持续标准的构建,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源头赋能——原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则重点关注化妆品安全评估、原料创新研发、新原料注册备案等议题。来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及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等机构的领导和专家详尽解读了推动化妆品原料创新和安全评估的相关政策,深入剖析了当前化妆品原料领域的发展趋势,分享了最新的研究工作成果和技术突破,探讨了如何通过原料的创新与升级,为化妆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动力。
据了解,江西多个景区开辟了“文旅+非遗”的新赛道。在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内,设有非遗匠心馆,多元化展示体验南昌瓷板画、进贤毛笔制作技艺、豫章绣等非遗项目;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凝聚了临川篾编、金银錾刻、金溪藕丝糖等上百家非遗业态,仍传承着指尖上的记忆;吉安吉州窑遗址公园包括龙窑遗址、本觉寺塔、清都观、讲经台等重要历史文化景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在此依旧窑火不断。
在南昌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戴庆锋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借助景区去扩大其影响力,“景区+非遗”又能把文化旅游与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但各景区也需关注到,要尽量避免同质化的问题,同时希望年轻人在关注非遗的同时,能看到非遗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让非遗技艺以多种形式薪火相传。(完)